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

发布者:王帅普发布时间:2023-06-03浏览次数:707

(招生咨询电话:18846818076

1.专业剖析、专业方向介绍、专业比较优势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是教育部首批设置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之一,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需求。专业依托化学工程与技术国家“双一流”A类建设学科、新能源转换与储存关键材料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进行建设,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材料、物理、化学、电子等多学科交叉为基础,以新能源关键材料设计与制备及其器件评价为特色,培养能够推动未来发展、理工结合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拔尖创新人才。

专业办学紧紧围绕着学校“立足航天,服务国防,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办学理念,采取小班专业授课形式、实行全链条培养导师制以及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将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具有卓越职业胜任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芯片关键材料、空天太阳能电池器件、能源催化材料与器件、电储能材料与器件等。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光学功能晶体材料与器件、新能源化工材料等领域相关科学研究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准。如果你对新能源材料或新能源器件感兴趣,本专业将是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最佳选择。

2.人才培养

本专业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需求和学术前沿,着力培养热爱祖国、信念执着、知行合一、求真务实、立志奋斗,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化工和材料科学知识基础,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在空天和民用新能源领域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器件和能源系统设计与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组织管理能力,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研究人才。

3.师资情况

杨春晖: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院长,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大连理工大学学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硅酸盐学报》编委。在国内率先开展无氯制备高纯硅烷和电子级多晶硅的无污染、低能耗新工艺和产业化研究,有望打破国内高纯硅烷依赖进口局面;发明了黄铜矿晶体可视水平温梯生长法,首次长出大尺寸晶体。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赵九蓬: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问学者,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纳米光电铁电薄膜材料、离子液体中电化学沉积薄膜材料以及有序孔材料及三维光子晶体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攻关项目等近20项。近年来在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1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甘阳: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四川大学学士,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博士,北京科技大学、纽卡斯尔大学(澳)博士后,墨尔本大学(澳)访问学者。《Scientific Reports》等多个国际期刊编委。石墨烯研究工作被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Geim教授在获奖演讲中引用,发明蓝宝石等LED材料和器件表面处理和测试新方法,被同行广泛采用。荣获2013年首届Frans Habraken最佳论文奖,2014年哈工大教学优秀奖,2009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陈冠英: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青年人才,哈尔滨工业大学学士/博士,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博士后,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协会副会长、中国青年科技协会理事,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青年科学家”工作室。主要围绕新型稀土发光材料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工作被美国《发现》频道、美国《每日科学》、德国《Materials Views》等几十余家海外科学媒体新闻亮点报道。2020年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Top 1%高被引中国作者”,担任《Scientific Reports》、《Journal of Rare Earth》等6SCI/EI学术期刊编委。

4.课程体系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专业优势是强调“厚基础、宽专业、重交叉”,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大学前两年主要重基础,数学、物理、多门化学是工科基础;之后为打造集材料、化学、化工、能源等知识为一体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涵盖了上述几个学科主干课,包括《新能源材料科学基础》、《能源催化原理》、《材料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方法》、《新能源材料制备与分析技术》、《固体物理基础》,此外针对航天、国防及新能源经济主战场需求,开设有《太阳能电池工艺与器件》、《电化学器件原理》、《能源系统智能管理》等特色课程。

5.科研实践

科研实践采取校内课堂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在校内科研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等多个国家级基础教学平台,在校外生产实习中,引领学生进入航天院所、军工单位和上市公司进行实践。

6.学生国际交流、留学项目

本专业与麻省理工大学、牛津大学、多伦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学生有机会与世界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还可以通过申请交换生项目、本科生访学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赴境外大学进行为期半年至两年的学习。

7.毕业生去向

部分毕业生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深造,就业单位以华为、华星光电、京东方、富士康、中兴通讯、小米公司、三环集团、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为主,本专业往期学生经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后,毕业年薪一般为28-4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