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化工人】梁彩云:全力拼搏·梦想花开

发布时间:2015-05-31 12:00:00发布者:系统管理员阅读次数:1257

    梁彩云,化工学院11级化学工艺本科生,自广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的她学习勤奋刻苦,努力认真,现已保送哈工大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她的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本科期间她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费支付,依靠兼职工作赚取生活费。在课余时间,她潜心科研,担任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负责人,2015年8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一篇,影响因子6.6。先后获得2014-2015年校五四奖章,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奖学金,鑫达奖学金,二等人民奖学金等多项奖励。

一、不甘落后,成绩突飞猛进

从广西南宁独自来到黑龙江哈尔滨,地域风俗跨越之大让很不适应大学生活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顺风顺水。大一的时候她的平均学分绩只有80分,与得分90+的学霸存在巨大差距。她开始寻找自己身上的问题,通过分析发现,大一课程内容很多,没有制定有效的学习规划,常常是上完这堂课作业都来不及写又要去上别的课,作业都是要交的时候才匆匆补全,复习考试时很被动。对于数学,物理等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很多题目表面上是理解了,而实际上不够透彻,再加上计算粗心的毛病,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吸取了大一惨痛的教训,她养成了课前预习课堂做笔记课后复习的好习惯,认真及时地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考前与学霸们相约一起复习。就这样她的学习成绩稳步提升,年级排名也在一次次的秉烛夜读中向前迈进,在大三学年还取得了90.6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一等人民奖学金、二等人民奖学金和2014年度国家奖学金。

二、兴趣驱动,成果来之不易

在她的大学生活中对她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科技创新了。“化工学院的学生就应该参加科技创新”,当年学长学姐对她说的话深深的影响了她。从大二开始她便主动联系导师要求进入实验室,成了实验室的“小师妹”,当时的她还什么都不会,导师给的文献也看不明白,更不知道要干什么,只能打打下手,洗洗烧瓶,配配溶剂。师兄师姐们手把手的带她做实验,耐心的解释其中一些原理,慢慢的她发现很多她们在课堂上学过的知识真的是非常有用的,例如大家都学过的《无机化学》,当她在学的时候也觉得没有什么兴趣将来也不会排上什么用场,但是现在发现基础知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她不再厌倦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真掌握操作规范、努力提高动手能力、坚持阅读大量英文文献,遇到有价值的文献,采取写读后感的方式对文章重要内容进行概括和分析。

在导师科学的思维模式和严谨的科研思路的熏陶下,她成功申请立项国家级科技创新项目《MWCNT/ Fe3O4多孔海绵制备及结构调控》。在项目开展过程中,为了提高自她动手能力和测试效率,虚心请教主管测试的老师,掌握了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网络矢量分析仪(VNA)等仪器的操作方法;她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不断学习,熟练应用originJade等专业软件工具。

在此基础上她大胆创新,她产生了合成介电磁性异质复合纳米材料的新思路。为了一探究竟,她作为负责人开展实验,该实验操作要求严格,材料合成工艺复杂,操作稍有失误便无法达到相应的纯度要求。在材料的合成初期,她通过实验加热设备自动控温来控制反应合成,但是合成四、五次后发现结果与预期的相差很远,甚至出现相反的结果。问题摆在面前,是实验原理有问题还是自己的合成途径有问题。这时的她立即开始查阅大量书籍文献,最终发现该反应最关键的地方就在温度控制上。实验设备的温控装置已经不太准确,于是她将反应过程更换为完全手动控制,一旦反应开始便需要一直盯着温度计人工控温。半年多的时间里,她除去上课学习,经常要在实验室呆到很晚。她已经数不清有多少顿晚餐是伴随着温度计的跳动而进行的。有时回到寝室已是深夜,漆黑的寝室里室友早已进入梦乡。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实验数据终于测试完毕,而此时英文论文的撰写又对她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由于刚刚接触英文论文的写作,许多专业术语和固定句式她都不是很熟悉,刚开始常常一整天的时间只能写出来几句话,有时候花了好几天写出来的东西经深思熟虑后觉得不够满意而不得不一字字删掉。后来她将国外经典论文做蓝本开始模仿创作,最终经过半个多月的闭关写稿,论文初稿终于成型,经过导师的修改,论文得以提交。因为初次投稿经验不足,在审稿期间审稿人提出了很多问题,不巧的是由于课程的安排她一直处于实习期内,分三次分赴长春、大庆和惠州开展专业实习活动,实习期间她几乎无时不刻在思考着审稿人的意见,即使在车间内也常常为处理数据的问题而苦恼。每次实习结束返校,她几乎都是刚把行李箱拖到寝室就赶去实验室补充数据、整理结果、答复审稿人的意见。一边是审稿人的步步询问,一边是学院安排的专业实习,让她备受煎熬。困难面前,她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在科研探索的道路上不屈不挠,以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和信念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在今年8月份,她作为第一作者拟写的论文在经过七次修改后被英国皇家化学会《材料化学A》杂志收录,且该文章被期刊选为当期封面。回想起当初自己决定要将自己的实验成果写成科技论文的时候,同学们都觉得她是在痴人说梦,他们认为发表SCI论文是硕士甚至博士才能做的事情。现在她做到了,她相信在座的学弟学妹们将来会比她做得更好。

这是一个充满好奇的开始,对她来说却是一段十分宝贵的经历,她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明确了自身的目标,也提高了查阅文献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数据分析的能力和英文阅读、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她发现科研并不像之前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枯燥乏味,当她用所学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突破挑战,那种喜悦之情是非常振奋人心的。

三、全面提升,成长多姿多彩

大学不仅要全力以赴地学习也要有多姿多彩的生活,只有学习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她也做了一些自己喜欢、有意义的事情。在学生工作方面:作为班级团支书,她热心班级工作,多次带领班级同学参加植树造林,高考爱心送水等志愿活动,关爱小动物、关爱老人、带领小学生参观航天馆等志愿活动中都有她的身影;作为校团委新闻中心的一名记者、干事,经常参与学校重大活动的新闻拍摄、采访及新闻稿的撰写;作为学院学生会文体部部长,参与组织学院“第四届啦啦队大赛”、“动感嘉年华”等大型品牌活动。社会实践方面:她参加了哈工大寒假社会实践《回访母校. 续写华章》,是2014奥胡斯-哈尔滨国际纳米材料研讨会志愿者,也是第三届广东信邦暑期实践团的成员。这些经历让她得到了另一种锻炼,遇到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了她的大学生活,开拓了她的视野,也收获了很多荣誉,先后获得了五四奖章、省“三好学生”、校级“三好学生标兵”、校“优秀学生干部”、化工学院“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但她认为这些荣誉的取得仅仅代表过去,现在的她已作为推荐免试研究生被录取,即将开启新的一段学习生活。她坚信:生命最美丽的不是它处于什么状态,而是一种奋斗的过程。从无到有,从失败到成功,从稚嫩到成长,一步步完成人生的蜕变。接下来的路依然很远很长,未完成的挑战依然在前方等待着她,只要心中时刻秉承“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只管一路走去,一路拼搏,路上的鲜花自然会开放。最后祝大家在将后的大学生活中都能全力拼搏,梦想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