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学院甘阳教授赴美国参加“材料研讨会2010春季年会、访问加州伯克利分校”总结

发布时间:2010-04-29 12:00:00发布者:系统管理员阅读次数:3063

哈尔滨工业大学国际化基金资助项目

 

化工学院甘阳教授赴美国参加“材料研讨会2010春季年会

访问加州伯克利分校”总结

一、美国材料研讨会2010春季年会概况:盛况空前、丰富多彩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MRS)每年举办春季和秋季两次大型会议。本次春季会议在美国西海岸加州的旧金山Moscone West会议中心举行,会期5天(4.5-4.9),是MRS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来自50多个国家的近4500人参会,分会数达42个,其中:功能材料分会13个,纳米材料分会9个,能源材料分会11个,柔性和生物材料分会9个,材料研究前沿分会1个。

除各分会场的交流讨论,大会还安排了各种丰富的活动来推动MRS团体的发展和会员之间的交流,例如:举办各种专题研讨班——纳米接触和纳米互联 Workshop、第三代太阳能技术Workshop,职业发展论坛——如何进行有效科学交流(很精彩,收获很大)、基金申请讨论会,等等。其中,美国国家基金委NSF、国家标准局NIST、国防部DOD、能源部DOE等代表均现场说法,由此,我对中美科研基金申请的区别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二、大会报告、材料表征创新奖报告、杰出青年研究员奖报告:人才济济、达人辈出

斯坦福大学Siegfried Hecker教授作了核能安全利用的大会主题报告。Hecker教授曾多次应邀访问北朝鲜,零距离接触北朝鲜的放射性核物质。

MRS设立“材料表征创新奖”,首次颁发于纳米压痕研究的两位著名学者——Warren C. OliverGeorge M. Pharr。他们二人联手作了题为“纳米压痕技术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的精彩报告。

美国西北大学Mark C. Hersham教授赢得了今年的“杰出青年研究员”奖,并作题为“碳基纳米电子学材料和器件”的精彩报告。本次年会共评选出22名研究生获得“研究生奖”(8个金奖、14个银奖),其中包括六位中国留学生(斯坦福大学2名、俄亥俄州立大学2名、康奈尔大学1名、芝加哥大学1)。由此可见,中国学生在美国材料研究界表现不俗。

此外,本次大会对墙报(Paper)非常重视。会议期间,每天都会评出最佳Poster奖,要入围这个奖项还真是不容易!

三、祝贺新当选MRS Fellows:卢柯院士

会议对新当选MRS Fellow进行祝贺。MRS目前拥有正式会员约15000人,仅有97Fellow。我的博士论文导师,中科院金属所的卢柯院士在发现纳米孪晶金属及发展纳米金属的制备技术和揭示其优异性能方面的贡献突出,是以当选MRS Fellow,他是继李恒德院士之后第二位来自中国大陆的Fellow。同时当选的华人Fellow还有UC Berkeley的杨培东教授、国立台湾大学的林麗瓊教授、UC LA的杜经宁教授。

 

四、我的两个口头报告:石墨烯,原子力显微镜

大会期间,我曾在两个分会作口头报告,并主持一个分会。

在“石墨烯材料和器件(Graphene Materials and Devices)”分会,我作了题为“Single Layer Graphene with an Intersecting Grain Boundary: in situ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by STM(具有贯串晶界的单层石墨烯: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原位制备和表征的研究)”的口头报告。该工作基于2003年我们发表在《Surface 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Y. Gan, W. Y. Chu, L. J. Qiao, STM investigation on interaction between superstructure and grain boundary in graphite, Surface Science, 2003, 539:120-128),是我出国前在北科大进行第一站博士后研究的工作之一,当时我的导师是褚武扬教授和乔利杰教授。如此说来,我们的研究比Geim等开启石墨烯研究的热潮还早一年。虽然我们的论文前几年引用寥寥,但现在已经被研究石墨烯的主流学者注意并开始加以引用(D. L. Miller et al., Structural analysis of multilayer graphene via atomic moireacute interferometry, Physical Review B, 2010, 81 (12): 125427)

     在“扫描探针显微镜和纳米生物科学的前沿(Scanning Probe MicroscopyFrontiers in NanoBio Science)”分会,我主持了45上午的分会和49下午的分会,并作了题为“AFM Atomic and Subnanometer Resolution in Non-UHV Conditions: A Critical Survey with Emphasis on Solids and Biological Systems(原子力显微镜在非真空环境下的原子级和亚纳米级分辨成像研究:侧重固体和生物体系的进展评述)”的口头报告。该工作基于去年发表的综述(Y. Gan, Atomic- and Subnanometer Resolution in Ambient Conditions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2009, 64: 99-121)。因会前与分会主席——美国Clarkson大学Sokolov教授,有过多次学术交流,故而他力邀我参加并主持分会。

 

五、访问UC Berkeley沈元壤教授:固/液界面,交流合作

     利用赴美参加会议的机会,49全天,我访问了UC Berkeley大学。出国前,我已与物理系沈元壤(Y. R. Shen)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取得联系。因我们在固/液界面性质研究方面有共同兴趣,所以应沈元壤教授的邀请,我在Group Seminar上作了题为“Charging Properties of Al2O3/Water Interface: Significance of Surface Structure(氧化铝/水界面的荷电性质:谈表面结构的重要性)”的报告。报告内容基于我们的JACerS综述和其它论文(G. V. Franks, Y. Gan, Charging behaviour at the alumina water interface and implications for ceramic Process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 2007, 90:3373-3388)

报告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期间,与参会老师同学进行了热烈讨论。49下午,我就学术问题、未来合作、人才引进等和沈元壤教授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六、人才引进:直接交流,保持联系

的确,参加国际会议也是人才引进的一个高效渠道。通过听报告、看墙报,并主动与他们沟通,我和几十位在欧美工作、留学的中国学者和学生进行了面对面地坦诚交流,倾听他们对回国工作的意向、需求和期望。我以系主任和海外引进人才的双重身份,对哈工大化工学院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哈工大对人才的渴求和重视、对重发发挥引进人才的作用而采取得措施、学校和学院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并与几位进行纳米材料研究、催化研究、扫描探针显微镜研究的学者和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对加盟工大表示了较强的兴趣,现正通过学院与他们积极联系。此外,由于Berkeley拥有很强的化学、化工和催化研究实力,在Berkeley访问期间,我曾一位进行催化研究的化工系博士后进行了单独讨论,探讨了其回国工作和合作的可能性。

出国参加国际会议项目总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