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科技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专题报道,聚焦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科技创新驱动黑龙江产业转型升级的实践成效,并重点报道了我院袁国辉教授团队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技术成果转化的典型案例。
相关报道如下:

“龙江科创”重构产业版图
【探 寻】
◎本报记者 朱 虹
“刚通过国家项目验收!可用于储能电池等多领域的新型石墨负极材料实现低成本制备,循环寿命超3000周,容量保持率达80%。”不久前,提及这一消息,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袁国辉喜笑颜开。
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哈尔滨科技创新创业大厦考察调研,袁国辉手拿石墨烯导电浆料向总书记汇报。谈及总书记对创新成果落地转化的关切,袁国辉如今依然激动不已:“我们没有辜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以科技创新引领石墨产业振兴。”
就在那次到黑龙江考察调研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黑龙江要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发挥传统产业优势、激发企业活力,政府要做好服务和引导工作。”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龙江大地开启了科技创新重构产业版图的深刻变革,老工业基地以崭新姿态迈向振兴发展新征程。
从“科技之花”到“产业之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市考察调研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时,指明了自主创新的方向,推动了黑龙江科技创新与改革发展大步迈进。
以此为遵循,黑龙江省锚定“创新驱动”,依托科研力量转化成果,借传统产业优势培育新动能,政企协同激发企业活力,推出科技型企业两轮行动计划。
2017年首战告捷,千家科技型企业破土而出;2018—2020年战鼓再擂,新增企业破万、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00家、年营收5亿元以上“领头雁”超50家,创新梯队齐飞。
2024年,黑龙江省又提出“企业出题、科研解题、市场阅卷”的改革路径,将70%的科技资金投向产业一线,企业成为龙江科创舞台的“领衔主演”。
袁国辉深有感触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靠着黑龙江科技项目经费的支持,他的团队与企业合作提升了天然石墨负极材料快速充放电能力和循环寿命,目前该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研制的新能源汽车用新型动力天然石墨负极材料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6亿元。
同时,400名“科技总师”带着课题走进企业车间,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深度融合。在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科技总师”黑龙江省科学院大庆分院刘淑霞团队的到来,为黑龙江国生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注入了新活力。
该公司负责人付学明表示:“近年来,生物菌肥受到寒地低温、盐渍化的影响,菌株活性降低或失去活性,肥料效果大打折扣。”而刘淑霞团队深耕土壤微生物研究多年,积累的耐低温、耐盐碱菌种资源与企业需求高度契合。如今,团队为该公司从海量样本中初筛出5株潜在功能菌株,若试验成功,有望填补东北地区低温环境下功能菌株筛选的技术空白。
过去五年间,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60%,年均增长率达26.5%;中国石墨、森鹰窗业、哈铁科技等一批科技型企业相继登陆资本市场,“科技之花”结出“产业之果”。
报道链接:https://epaper.stdaily.com/statics/technology-site/index.html#/home
【袁国辉教授简介】

袁国辉,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电化学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龙江科技英才”,“龙江创新力量十佳个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访问学者,中英政府间石墨烯标准化合作组产品标准负责人,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基础与共性技术领域委员会委员,国家石墨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专家组成员,黑龙江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项目5项、省部级及企业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一等奖1项、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有多项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
2016年5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黑龙江期间,袁国辉同志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自身的科研工作及黑龙江省石墨产业技术发展情况。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肯定。
初审:张海玲
复审:孙永川
终审:刘光惠
